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近日發佈2014年廣州文化藍皮書,對廣州民俗博物館的現狀及發展方向進行剖析。報告認為,定位不清、交通不便、展示手法陳舊等是廣州現有民俗博物館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狀??四個館各具特色但文物陳展模式單一
  民俗博物館是以展現民眾傳統時期和現代的日常生活為內容的專題類博物館。廣州4個民俗博物館多依托歷史建築而建。
  西關民俗館坐落於荔灣區西關大屋建築群中,主體展區由一間典型西關大屋改建而成。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位於白雲區均禾墟歷史街區內,以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平和大押為依托建立。濱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館是由街道主辦的民俗館,位於珠江邊,通過實物、圖片和文字展示廣州水上居民的歷史文化。
  記者採訪發現,上述民俗博物館多數都是以展示古物配以解釋說明,除此外並無另外的呈現方式,因此,個別民俗博物館日常參觀者寥寥,吸引力不大。
  西關民俗館的在下午5時已經準時關門。記者電話聯繫到一名管理人員,他介紹,民俗館就是“獨沽一味”——展示西關建築風貌,裡面可以看到舊時的偏廳、冷巷、花罩、天井,甚至還有少爺房和小姐的房的傢具。“西關小姐的閨房擺設精緻、文雅,床的雕工異常精湛,充分體現了小姐們舒適的生活和高雅的品味。”不過,除了觀賞建築和傢具外,這裡並無其他元素,甚至連文字說明有時亦欠奉。
  濱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館只有200平方米大小,管理人謝棣英介紹,能在濱江這樣寸金寸土之地爭取到一塊地方展示濱江民俗文化實屬不易。平時這裡會舉辦一些“鹹水歌”文化講座,或讓居民為水上人家節目排練。她說,這裡由於靠近居委會的文化室,偶爾也有居民入內休閑,人數不多。參觀者主要為兩類:一為水上居民的後人,二為歷史文化研究者。
  瓶頸??交通不便、配套設施不完善
  報告指,一般而言,一個市僅有一個代表性的民俗博物館,但廣州有4個,資源較分散,且存在定位不清的問題。
  其中,2010年掛牌、規模最大的廣州民俗博物館,由於交通不便、配套設施不完善,發展遭遇瓶頸,甚至淪為“雞肋”。
  根據報告調研介紹,從廣州市內到該館,開車要經過廣清高速。如果乘坐公共交通的話,需要多次轉車,耗時兩小時以上。以參觀三小時計算,從廣州市內去市館需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另外,博物館內沒有餐飲及休息場所,博物館外也比較荒涼,近處沒有可供休息、餐飲的地方。
  分析認為,參觀博物館是當代人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游客願意幾經周轉花費一整天時間去博物館的可能性很低。
  營運??多靠政府投入未能成功產業化
  “國內外很多成功的博物館,如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不僅有多媒體展示,而且開闢供游客體驗展品的專區,讓游客不僅看得到,而且摸得到、用的到這些文物。”
  報告指出,現在廣州所有民俗博物館中的展示手段還和十幾年前一樣,只是將文物展出,甚至連與之配合的文字說明都十分簡單,甚至沒有,價值沒有通過多樣化的手段被充分闡釋,這樣的展出很難引起游客的興趣。“在體驗經濟的時代,游客在消費時不再滿足於只是被動接受,而是要主動體驗。”
  分析還指出,現在廣州市民俗博物館的建設基本依靠政府投入,博物館的管理比較鬆散,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僅把博物館當作文化事業,忽視了其可以產業化的特點。如,市館中灰塑展覽比較豐富,但是僅作為展品,而沒有進行產業化開發,所以基本只能束之高閣。類似的雕塑產品(泥塑)在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中,經過包裝可以賣至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產生相當的經濟價值。
  南方日報記者 陶達嬪見習記者 朱偉良
  四個掛牌的民俗類博物館
  1
  廣州民俗博物館
  主要內容:由大宗祠改建,開發規模和力度均為四者之首。分為資政大夫祠建築群、民俗館、環湖展示區三大板塊。資政大夫祠建築群是廣州地區目前發現的建築規模最大的祠堂,至今已有140多年曆史,比陳家祠還要早27年。
  地理位置:要先乘車到花都新華鎮,然後再轉去三華村,耗時兩小時以上。
  2
  西關民俗館
  主要內容:展示西關建築風貌。
  地理位置:位於荔灣逢源北街,靠近荔枝灣旅游區,到訪在4者中相對比較方便。
  3
  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主要內容:介紹廣州典當行業的文化歷史以及均和墟的沿革。
  地理位置:位於白雲區的新石路(靠近機場高速段),距離最近的地鐵站嘉禾望崗還有大段路程。
  4
  濱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館
  主要內容:“鹹水歌”文化活動圖文展示。
  地理位置:位於海珠區怡和路,不熟悉路的司機根本找不到這條小路。民俗館隱身於社區居委會的樓上、圖書閱覽室的隔壁,倘若不留心門前的招牌,很容易錯過。  (原標題:民俗博物館:夾縫中生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cmkiyaxg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